昨日(5月11日),國家統計局發布了4月經濟數據,其中房地產數據并不“亮眼”。業界人士對《每日經濟新聞》記者表示,受調控政策的影響,全國商品房銷售量在4月出現明顯下降,而此時本該是傳統的銷售旺季。
在多項指標中,盡管房地產開發投資、開工面積、企業資金來源等指標繼續保持增長態勢,但增幅自今年以來持續收窄。記者在調查中發現,4月全國樓市的銷售數據下降最為明顯。根據歷史數據得出,今年4月,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僅為7255萬平方米,環比3月份大幅下降23.6%,比去年同期則下降9.8%。
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綜合研究部部長楊紅旭(微博 專欄)將此現象形容為“反常”,他認為,盡管調控政策已出臺3個月,但多數開發商仍未采取明顯的促銷行動,購房者也未擺脫觀望情緒,但這種局面難以持久。
銷售面積下滑并不意外
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,今年1~4月,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為24898萬平方米,同比增長6.3%,增幅較前3月下滑過半,比去年同期更是大幅下降26.5個百分點。
據《每日經濟新聞》記者了解,銷售面積下滑早有前兆。5月初,有關機構單方面公布的銷售統計并不樂觀。以北京為例,4月北京共銷售商品住宅(新房+二手房)16346套,環比3月略降3.0%,同比降幅達63.7%之多。
在公司層面,萬科5月4日公布的財報顯示,4月份公司實現銷售面積67.8萬平方米,銷售金額79.0億元,增幅放緩至7.1%和1.3%。而在今年第一季度,上述漲幅均曾超過100%。
基于此,全國房地產業銷售面積下滑并不顯得意外。楊紅旭認為,限購、限貸等政策確實限制了部分購房需求,但與此同時,政策出臺數月后,多數開發商仍未采取明顯的促銷行動,而購房者也未擺脫觀望情緒,這種成交萎縮、價格僵持的局面難以持久,預期隨著企業資金趨緊,未來幾個月開發商將增加推盤量和促銷力度,三季度成交量或有所上升。
萬科董秘譚華杰此前表示,調控已對市場產生明顯影響,成交速度普遍放緩,隨著去年大量開工的產品轉入銷售,未來房產存貨將進一步上升。
地產投資結構發生變化
業界人士指出,統計局的房產數據中唯一的亮點在于房地產投資規模,其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繼續保持“一枝獨秀”的旺盛勢頭。
數據顯示,今年1~4月,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13340億元,同比增長34.3%,明顯超過固定資產投資25.4%的增速。在房地產投資中,住宅投資9497億元,同比增幅更是達到38.6%。自2009年6月以來,房地產開發投資連續23個月保持高位運行,并顯著超過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。分析認為,房地產業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仍然十分明顯,國家暫時不會擔心樓市調控對經濟產生負面影響。
事實上,在房地產投資保持高速增長的同時,其投資結構已發生變化。楊紅旭指出,受嚴厲調控政策影響,開發商的投資熱情減退,并將在未來繼續降溫。同時,保障房投資的補位作用十分明顯。今年全國將新開工保障性安居工程1000萬套,其所需投資規模將達到1.4萬億元左右,甚至超過今年前4個月房地產開發投資總規模。
楊紅旭預計,隨著商品房投資熱情的減退和保障房投資規模的快速增加,兩個因素對沖后,預計今年房地產開發增幅將保持在30%以上的較高水平。
“境外熱錢”或加速涌入
資金狀況的趨緊正是支撐“降價促銷”預期的主要依據。今年1~4月,全國房地產開發企業本年資金來源25362億元,同比增長17.4%,增幅比前3月下降1.2個百分點,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42.5個百分點。
從月度情況來看,4月份房地產開發企業資金來源為6094億元,比3月份下降14.1%。
在銀監會不斷重申房地產貸款風險、銀行房貸額度減少的情況下,房企資金來源結構也出現細微變化。其中,今年前4個月,房企從國內貸款中獲得4800億元,同比增長5.4%,增幅在各項指標中位列次低。
去年的情況更差。中國房地產研究會、中國房地產業協會與中國房地產測評中心昨日發布《2011中國房地產上市公司測評研究報告》顯示,2010年各大銀行共計向樣本房地產上市企業發放總額逾1000億元的銀行授信,比2009年下滑超過60%。同時,去年上市房企的資產負債率均值為66%。銀行房貸的收緊還影響到個人住房貸款。數據顯示,今年前4個月,房企資金中的個人按揭貸款為2753億元,下降6.8%。這已經是上述指標連續兩個月出現負增長。
相比之下,盡管額度相對不大,境外資本涌入又有抬頭之勢。1~4月,房地產企業利用外資222億元,增長62.3%。其中受銀行信貸緊縮影響,海外融資成為熱錢進入的主要方式。
事實上,從上市房企的年報上看,企業的資金狀況普遍充裕,并不像外界描述的那樣緊張。但業內主流觀點認為,內地融資環境惡化已經成為大趨勢,近期企業頻繁啟動海外融資的舉動正反映了上述預期。
楊紅旭認為,預期企業資金來源增幅還將繼續下行,估計增幅最低值將達10%。在資金鏈持續緊縮壓力下,未來數月促銷的房企會越來越多。
文章轉載請注明轉自《門窗幕墻英才網》